• 水崛及土埆厝

維繫先民生存的水崛

早期大肚山上的聚落因為缺水,都會挖掘「水堀」來儲存雨水,作為日常生活的用水。由於這些「紅土水」非常混濁,自水堀取水回家後,必須要放入明礬攪拌,等待一陣子水澄清後,再取上層的水使用。不過到了冬天時,幾乎沒有雨水,水堀乾涸,就只能用牛車到新庄或到山下載水。

民國50年代之後,自來水已經普及,水堀的功能逐漸喪失,且因安全考量,水堀陸續被填平,目前遺留下來的數量並不多。不過水堀是當時維繫居民生命的重要設施,提醒著後人飲水須思源。


冬暖夏涼的土埆厝

先民來到大肚臺地開墾,就地取材,取得泥土或紅土來製作「土磚」(即「土埆」)來建造房子。先民將具黏性的紅土加水、搗成泥漿,再加入粗糠或稻草,之後用牛隻或人工踩踏均勻後,放入板模印製土埆,乾燥後即可使用。土埆本身的毛細孔洞較多,土埆中也混雜稻草能有效隔絕熱氣,住起來冬暖夏涼,是大肚先民的智慧結晶,目前大肚山上仍存有大量土埆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