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計畫與公部門單位:臺中市立圖書館瑞井分館合作,共同舉辦大肚山地方講堂,廣邀社區居民、一般社會大眾參與,認識大肚山早年歷史與生活記憶。
培養國中、國小學生書寫表達能力為首,連結個人的日常生活與在地相關經驗,並增進家鄉認同感,特辦理此徵文活動。
本計畫與三所國中小學結盟發展的「以在地為基的螺旋式課程」,配合學生認知發展階段,將一至九年級劃分為四個學習循環,分別對應到布魯姆分類學(Bloom's Taxonomy)的六項認知範疇: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鑑與....
「大肚山頂恩人-亨德先生」紀錄短片巡迴播映 緣起: 東海大學亨德老師(James A. Hunter)於1960年代,成立「大肚山頂村落生活改善委員會」,帶領師生服務社區,解決當地居民環境衛生、飲用水等問題,無私奉獻的....
本計畫於110年3月份為三所國中小學舉辦第1屆大肚山地方知識平台徵文比賽,共115名學生投稿,經評選後選出17件優選作品、6件佳作。本計畫團隊於9月14、16日,至三校頒發獎狀與獎金。徵文比賽題目由計畫團隊與三校共同討論....
7月份發起「公益鳳梨」實驗行動,與在地的鳳梨生產者林泰岳先生合作,林先生捐出活動期間販售鳳梨的部分所得,作為大肚山地方知識平台徵文比賽優選獎金。活動訊息透過臉書粉絲專頁觸及2,000餘人,賣出119顆鳳梨,數量....
本計畫與台中市立圖書館大肚瑞井分館合作,於111年7月19日(周二)上午,辦理大肚山地方講堂,講題為「遊園驚夢」,邀請地方文史工作者林松範老師主講。本次講堂採取實體與粉絲頁直播同步進行,共795人觀看。未來將逐漸....
隱身在社區巷弄裡的職人,是大肚山很重要的資產與前進的動能,亦是地方創生不可或缺的關鍵因子。以「團結力量大」為基礎,透過不同特性的職人老師間的串聯、交流,將技能與在地文化結合,型塑專屬於大肚山的地方特....
大肚山老照片徵集系列活動I-塭叨大肚山
~想用一條有溫度的線,連結我們的孩子與他們所在的土地~ 國中學生普遍缺乏土地認同,「四庄故事」課程讓學生認識並探索自己的家鄉,透過採訪及資料整理,了解攤商們的故事,挖掘自強市場獨特....
本次增能活動為校外觀摩研習活動,將拜訪台中市助服關懷協會-耕水小子,由耕水團隊分享團隊經營與運作,並進行主題式座談與深度交流。藉由「耕水小子」的組織運作分享,讓參與夥伴具體瞭解組織管理與操作模式,夥伴....
由東海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大肚山地方教育創生 規劃舉辦寫生活動,邀請大肚山在地及周邊國中、小學生與家長一同走出戶外,採取親子共樂、趣味寫生方式,鼓勵學生透過觀察、發掘社區中的獨有景色,....
隱身在大肚山社區巷弄裡的職人,以「一日教師」身分,透過「行動教室」的體驗活動,分享他們的專業技藝與生命態度。
此活動展現本計畫多年來與大肚山國中小學、社區組織/社群、職人和居民連結共創的成果,同時呈現大肚山獨有的生活風格與活力。
許多隱身在大肚山社區巷弄裡的職人,以最純粹的匠藝精神,在不為人知的細微處,鞭策自己追求進步;在講究速成與利益的潮流中,堅持以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客戶,以及對得起社會的態度,專注把產品/服務做到極致。這些....
國中小學教師增能系列活動
第二期USR計畫透過已穩定運作的「在地教育工作者社群」,東海與四箴國中、龍峰國小及瑞峰國小,共同設計出連結生活情境與課程目標的創新課程「以在地為基的螺旋式課程」。為缺乏文化刺激的大肚山兒少,尋求更多未來....
第三屆大肚山在地職人博覽會
食農教育是一種體驗教育的過程,學習者經由與食物、飲食工作者、動植物、農民、自然環境和相關行動者互動之體驗過程,認識在地的農業、正確的飲食生活方式和其所形成的文化,以及農業和飲食方式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
講座中帶領大家初步的認識情緒,了解情緒的成因及處理原則,學習如何在團體中快速察覺孩子的特質,營造出正向環境以提升孩子的參與度和學習力,最終讓團體順利的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