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光記事

我們的足跡

本校位於大肚臺地,與西側大肚山頂的村落,因地緣關係,無論是早期交通不便的時代,或是今日生活圈交融的時代,兩者之間都有著深厚的淵源;尤其是民國49年間,來自本校社會系亨德教授與學生的義舉,至今仍是村落長者念念不忘的感人事蹟。自102年起,本校積極回應大肚社區居民的需求,整合師生的服務能量浥注在大肚山社區中,對多元的社會議題與人口群,展開了長期而非點狀、片面的關注。

  • 1955 scrollspy__year--active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大肚山社區嘉年華

2022-12

111年12月10日(周六),東海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大肚山地方教育創生」計畫團隊,在電視劇「花甲男孩轉大人」的拍攝地,也就是台中市大肚區瑞井里的巷弄裡,舉辦一場社區嘉年華活動,共規劃了社區走讀、手作體驗、職人市集、電影沙龍、懷舊相館及團隊展演等六大主題,呈現出大肚山獨有的風土魅力與活力,同時展現東海大學多年來與在地國中小學、社區發展協會、農會、在地職人與居民連結共創的美好成果。

嘉年華活動在充滿土角厝與紅磚屋的瑞井里巷弄裡舉行,東海大學邀請在地夥伴共襄盛舉,共規劃了38個攤位,提供地方美食、文創、手作、遊戲、走讀、展覽、故事....等豐富多元的體驗活動,深具地方特色與活力。例如「懷舊相館」展出的數十張經典老相片,是從社區行動據點蒐集到的300多張老照片中挑選出,呈現出過去的建物、地景、服裝、生活、習俗等,是非常珍貴的地方風土資料。而「社區走讀」邀請龍峰國小與瑞峰國小的教務主任擔任導覽員,講述的內容是USR計畫在國小實施的「瑞井走讀」課程內容。

東海大學與西側的大肚山社區關係緊密,民國50年代,社會系亨德教授為社區解決用水問題,是實踐大學社會責任的佳美典範。近幾年來,東海大學循著亨德教授的腳蹤進入社區,從107-108年的USR種子型計畫,到109-111年的萌芽型計畫這段期間,積極組織校內的跨領域教師團隊,與在地國中小學、社區組織、在地社群,以及非營利組織合作,共同發展國中小學創新課程、創建大肚山地方知識平台、推動社區行動據點、增能社區弱勢兒少、設計地方活化提案等,積極回應基礎教育創新及在地活化的當代需要,充分體現大學的社會責任。

2022 USR EXPO

2022-11

2022年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博覽會,由教育部委託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主辦,定於111年11月19-20日舉行。本次以促進社會各界綜覽過往成果及執行學校相互交流為主要規劃方向,邀請111年第二期(109-111年)USR計畫續予補助學校、計畫團隊,以及長期投入社會責任實踐之優秀企業、非政府組織(下稱NGO)與非營利組織(下稱NPO)共同參與。此次規劃採虛實整合的展覽方式,以實體展結合微線上展(活動)呈現USR計畫的豐碩成果,持續擴散USR計畫實踐效益。
本活動期待能達到以下目標:
一、USR成果回顧:回顧第一、二期成果及展望未來。
二、自我實現舞台:營造USR的年度盛事,參與USR我驕傲的榮譽感與榮耀。
三、促進USR認同:多元方式涵蓋動、靜態展示,引發社會大眾興趣與認同。
四、 激盪新火花:以EXPO為平台提供交流機會,激發共好新可能。

第五屆大肚山在地職人博覽會

2022-11

許多隱身在大肚山社區巷弄裡的職人,以最純粹的匠藝精神,在不為人知的細微處,鞭策自己追求進步;在講究速成與利益的潮流中,堅持以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客戶,以及對得起社會的態度,專注把產品/服務做到極致。這些來自大肚山的職人,以獨特的方式,述說一種富含價值與意義的生命提案,為缺乏文化刺激的大肚山社區兒少,展現職涯發展的各種可行途徑。

此次博覽會邀請8位在地職人參與,包括傳統小吃、木工、陶藝、纏花藝術、輕黏土創作、樂器演奏、甜點、咖啡沖煮等不同行業。他們以「一日教師」身分,透過「行動教室」的體驗活動,對四箴國中、龍峰國小及瑞峰國小的師生,分享他們的專業技藝與生命態度。

這股在地力量有機會成為國中小學創新教學的養分,為大肚山兒少帶來更多的能力與興趣試探的空間,開啟他們對於未來發展的想像與行動。

繪趣大肚山 戶外寫生比賽

2022-10

 由東海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大肚山地方教育創生 規劃舉辦寫生活動,邀請大肚山在地及周邊國中、小學生與家長一同走出戶外,採取親子共樂、趣味寫生方式,鼓勵學生透過觀察、發掘社區中的獨有景色,以繪畫創作更認識、欣賞自己的家鄉,進而增進地方認同感。

四庄故事-中區圖書館展出

2022-10

四箴國中是以建校時學區包括新庄、蔗廍、南寮、瑞井四個庄仔頭而命名的(台語發音”四庄”與”四箴”相同)。經過多年,當初的四個庄仔頭因人口增長,行政區重新劃分,成為現在的七個里。

這幾年在東海大學社會實踐計畫「大肚山地方教育創生」的努力下,四箴的老師們對所在的社區有了新的連結與新的看見,對課程有了反思,並認同在地價值,那是催生「四庄故事」一股溫柔又堅實的力量。四庄故事」顧名思義,期待四箴學子藉此課程探索、譜寫大肚山社區的故事。預計未來將以不同主題年年前進不同村里作為學習場域,為地方留下青春生澀但真實有感的傳誌紀錄。

四庄故事首部曲~咱自強市仔的故事,從學生生活圈最貼近的自強市場做為課程發展的第一站,讓學生和最親近的土地產生連結,培養愛鄉土的情懷。

課程產出四庄故事報、手作攤商微縮模型木盒、立體書及學生為各攤商拍攝的紀錄微電影。

每一組學生親自將撰寫攤商故事的四庄故事報,以及請柬親送至受訪攤商手中,邀請他們前來參加蚊子電影院。首映那一夜,許多半夜就要開始早市生活的攤商叔叔伯伯阿姨婆婆們特別撥冗來到四箴國中,在孩子們的引導與解說中欣賞微縮模型和立體書。當攤商們透過孩子的文字、作品、與鏡頭看見市場中熟悉的人事物、甚至自己時,這是他們這一生最被尊榮的一刻!

耕水小子參訪-教育支持幹部增能

2022-09

本次增能活動為教育支持社群校外觀摩研習活動,將拜訪台中市助服關懷協會-耕水小子,由耕水團隊分享團隊經營與運作,並進行主題式座談與深度交流。藉由「耕水小子」的組織運作分享,讓參與夥伴具體瞭解組織管理與操作模式,夥伴們自身在執行服務的過程中有更多元化的資訊做參照與發想。

社區職人增能觀摩

2022-07

隱身在社區巷弄裡的職人,是大肚山很重要的資產與前進的動能,亦是地方創生不可或缺的關鍵因子。以「團結力量大」為基礎,透過不同特性的職人老師間的串聯、交流,將技能與在地文化結合,型塑專屬於大肚山的地方特色與產業文化。

本次體驗之旅將藉由觀摩”旅庫彰化”的地方產業體驗行程,以「彰化民間旅遊局」為目標,透過實體空間、社群經營、商品設計、地方生活知識體驗,輔導彰化在地傳統產業進行數位轉型,讓參與的民眾了解彰化深厚的底蘊及多元探索的可能性,為地方帶來廣大的經濟效益,成功扭轉外地人對彰化的刻版印象。

行程主題:彰化手作魂小旅行

體驗一:和美卡里善之樹

剛獲得有建築界奥斯卡之稱的建築園冶獎,透過整治社區環境加上地方製傘產業,創造出近年最熱門的景點卡里善之樹,並以社區空間再造設計出網美下午茶景點,

是一個不可錯過的超網美景點!

體驗二:楊家香肉鬆60年老店

位於彰化和美的楊家香肉鬆60年老店,是彰化對於豬肉製品非常重要的老店,店内除了肉鬆肉乾之外,還有超隱藏版只有在地人才知道的特色脆肉鬆,來一趟用吃感受彰化。

體驗三:卦山村美學聚落手作體驗

八卦山大家都去膩了,但卦山村旁有一个新的美學聚落却少人知道,這裡隱藏了18個藝術家,透過創作、飲食、音樂、空間等讓來訪者感受到完全不一樣的美學空間。

體驗四:芳月亭百年台菜老店轉型簡餐

彰化擁有超強的台菜技術,透過第四代傳承,轉型成為個人套餐,從小套餐看見辦桌料理精華。

體驗五:彰化民權街區的手作職人體驗

彰化民權路,有著不同的手作魂,包括廟宇裡的故事,北管曲館、傳統糕餅店及中藥行的製作,透過一條街區看看手作職人的永續精神。

體驗六:旅庫創辦人邱明憲。地方創生串連經驗分享

由旅庫創辦人邱明憲分享,從地方經理人的觀點如何經營空間、社群、地方關係到成為一種商業模式,讓彼此能夠有更多的互動分享。

08:40-08:50

集合&出發

東海大學體育館旁停車場

08:50-09:30

車程

 

09:30-10:20

卡里善之樹社區導覽+手作體驗

楊家香肉鬆

和美鎮

10:40-12:00

解憂盆栽手作+版畫體驗

卦山村職人探訪

12:00-12:30

辦桌文化的現代味覺

芳月亭

12:30-14:00

在地體驗經濟圈

彰化街區探訪

14:00-15:30

地方串聯與體驗設計

交流講座

講師:邱明憲

15:30-16:15

回程

 

大肚山地方講堂

2022-07

本計畫與台中市立圖書館大肚瑞井分館合作,於111年7月19日(周二)上午,辦理大肚山地方講堂,講題為「遊園驚夢」,邀請地方文史工作者林松範老師主講。本次講堂採取實體與粉絲頁直播同步進行,共795人觀看。未來將逐漸擴大與瑞井分館的合作層面,包括採集地方故事、主題策展等,強化公私協力的合作效益。

價值循環活動-友善鳳梨

2022-06

7月份發起「公益鳳梨」實驗行動,與在地的鳳梨生產者林泰岳先生合作,林先生捐出活動期間販售鳳梨的部分所得,作為大肚山地方知識平台徵文比賽優選獎金。活動訊息透過臉書粉絲專頁觸及2,000餘人,賣出119顆鳳梨,數量雖不多,但更重要的意義是讓更多社區居民認識本計畫,並且願意以消費支持在地教育。

這個實驗性質濃厚的活動,結合了大學、社區及在地生產者的力量,為大學、生產者/商家、住民/消費者、學童等各類利害關係人,創造多元價值,以持續投入大肚山兒少發展工作。透過這次行動,本計畫團隊得以學習活動定位、商品設計、定價、行銷、通路設計、商品配送等知能,同時也建立了一套運作模式,對於本團隊擬於第三期計畫建立「創造共生共好的價值循環商業模式」,提供了實踐的基礎。

亨德先生的美好腳蹤

2022-05

「大肚山頂恩人-亨德先生」紀錄短片巡迴播映

緣起:

東海大學亨德老師(James A. Hunter)於1960年代,成立「大肚山頂村落生活改善委員會」,帶領師生服務社區,解決當地居民環境衛生、飲用水等問題,無私奉獻的義行至今仍為後世傳頌。

為紀念亨德老師的美好腳蹤,東海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大肚山地方教育創生,特別拍攝「大肚山頂恩人-亨德先生」紀錄短片,並規劃於市立圖書館、學校及社區組織巡迴播映,分享這段美好故事。

螺旋式課程實施

2021-11

本計畫與三所國中小學結盟發展的「以在地為基的螺旋式課程」,配合學生認知發展階段,將一至九年級劃分為四個學習循環,分別對應到布魯姆分類學(Bloom's Taxonomy)的六項認知範疇: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鑑與創造,設計出螺旋式課程架構。在此架構下,原本獨立且散落在各領域、各年級的一些課程,有機會被整合到此模組中;並藉由逐漸加深加廣且連結生活情境的創新教學活動,有系統地引導學生從認識社區、探索在地到展開社會實踐行動。

螺旋式課程的成功關鍵主要是「在地教育工作者社群」發揮了很大的影響力,這個社群由計畫協同主持人與三校教務主任所組成,每月聚集一次,合作推動許多創新教學活動,不斷捲動更多國中小學教師關注與投入,蒐集更多來自基層教師與學生的意見,形成更大更周密的回饋迴圈,進而發展出螺旋式課程。

螺旋式課程實施節數與參與人數

主題活動

負責人

學校/年級

配合課程/節數

節數

學生數

110-2

111-1

街道觀察

林立聖

四箴七年級

綜合活動-童軍

6節

6節

49人

家鄉顏色

劉采薇

龍峰五年級

社會領域

7節

7節

49人

瑞井走讀

蕭卉玲

瑞峰三年級

社會領域

7節

7節

44人

五感輕旅

江岱奕

瑞峰二年級

生活領域

5節

5節

45人

合計

50

187

本計畫團隊分別與三校教師組成教學團隊,整合與發揮彼此的專長,建立目標導向的專業關係;從教材和教具的設計,教學策略及多元評量方式的建立,以及共同備課、授課、議課等機制,已發展出一套協同教學模式。以街道觀察課為例,為了符合四箴國中校訂課程的規格,除了教學目標必須緊扣108課綱的素養指標,也要建立學生學習成效的評量工具。四箴國中表示:「街道觀察課不僅建立一種學校與外部教育資源創新的合作方式,更符合新課綱期待教師透過共備提升專業、享受共好的價值。尤其在評量設計上,使用Rubric評量規準,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成效更有感,不只是知道90分或80分有差異,而是透過評量規準分級表格清楚的回饋,讓學生知道如何努力、如何改進,這部份的設計對學校而言,做了一次絕佳的示範。

大肚山的那些事徵文比賽

2021-04

本計畫於110年3月份為三所國中小學舉辦第1屆大肚山地方知識平台徵文比賽,共115名學生投稿,經評選後選出17件優選作品、6件佳作。本計畫團隊於9月14、16日,至三校頒發獎狀與獎金。徵文比賽題目由計畫團隊與三校共同討論出,且皆以在地為主題,目的是促使學生加深與擴張對家鄉土地的印象,以及開展對家鄉發展的想像。此外,為鼓勵更多學生投稿,四箴國中與瑞峰國小段考的作文題目即是徵文比賽題目。徵文比賽獎金由計畫團隊負責募款,全數由社區居民熱心捐獻。

大肚山地方知識平台徵文比賽成果

組別

第1屆徵文題目

第2屆徵文題目

第3屆徵文題目

國中組

如果市場像…

如果家鄉沒有…

如果我擁有改變家鄉的力量

國小高年級組

我的家鄉

我的私房景點

家鄉的顏色

國小中年級組

我的校園生活

家鄉美味

下課時間

投稿人數

115

91

63

獲獎件數

17件優選、6件佳作

15件優選、6件佳作

15件優選、4件佳作

募款金額

8,500

7,500

14,000

行動據點活動-老照片徵集

2021-04

今年啟動「社區行動據點」專案,首發活動為「塭叨大肚山-老照片募集活動」,有計畫地蒐集大肚山社區具有歷史故事、人文風情、代表性或特別意義等照片,目前共蒐集近200張老照片。這些老照片呈現出當時的建物、地景、服裝與事件,有端坐在三合院前的祖先,有騎著鐵馬在土角厝前飛馳的小女孩,也有在蔗田裡砍甘蔗的會社工。因為這個活動,社區長者都變成了說故事的人,不僅讓他們再次回到當時的大肚山,也帶我們走進他們的歲月裡;說故事的人時而開心滔滔不絕,時而惋惜呢喃細語,我們的情緒也跟著被牽動著,這是一段非常美、非常感動人的過程。

老照片徵集活動串聯起個人與社區的生活與回憶,讓日漸消失的社區集體記憶,有機會被記錄下來,甚至被延續到年輕一代。未來除了繼續蒐集社區老照片並舉辦分享會外,也將與國中小學合作,串連出跨世代的生活軌跡。

國中小學教師增能活動—彰化旅庫在地體驗

2020-08

第二期USR計畫透過已穩定運作的「在地教育工作者社群」,東海與四箴國中、龍峰國小及瑞峰國小,共同設計出連結生活情境與課程目標的創新課程「以在地為基的螺旋式課程」。為缺乏文化刺激的大肚山兒少,尋求更多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本次體驗之旅將藉由觀摩”旅庫彰化”的地方知識體驗行程,連結社區與日常生活脈絡,盤點地方知識與歷史文化內涵,建立社區認同並發展在地課程,引導學生有能力和自己的土地對話,並對自己的家鄉有更深的文化理解。

08:50-09:05

集合&出發

東海大學體育館前停車場

09:10-09:50

車程

前往彰化--旅 咖啡

10:00-12:00

地方品牌經營座談會

主持人 邱明憲

12:00-13:30

傳統市場裡的味覺探索

導覽人 邱明憲

13:30-16:00

街道上的傳統文化

導覽&體驗

導覽人 邱明憲

16:00-17:00

Q&A

主持人 林立聖

17:00-17:50

回程

 

大肚山兒少展翅計畫—東海小棧體驗活動

2020-08

大肚山社區中的磐頂教會、天恩社區關懷協會,以及樹和教育基金會,長期扶持四箴國中、龍峰國小與瑞峰國小的弱勢家庭學生。除了在學期中提供課後照顧外,也安排寒暑假生活營隊、假日休閒活動、家務指導等,補充或支持兒少的照顧需求,並協助他們發展健全人格與社會技巧。本校USR計畫「大肚山地方教育創生」與校內衍生社會企業「東海生創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帶領學生將學習場域延伸到了大學與社區,實作課程蘊含了豐富多元的學習元素,例如溝通技巧、自我挑戰、專注力、團隊合作能力等。

目的:透過體驗式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發展個別的興趣、能力與優勢,進而幫助他們培養出恆毅力、好奇心、自我覺察、自我肯定等非認知能力。

第一單元

樹梢風光: 攀樹體驗

場地: 東海小棧旁大樹

樹木的樹冠層是眾多生物棲息的地方,是一個非常重要且獨特的生態系統,但卻很少有人能夠接觸到這個棲地。在本單元活動中,學員將實際經歷樹冠層這個獨特環境。攀樹是可以親近大樹,接近自然的體驗活動,不僅可以訓練身體的協調能力,更可使參與的同學在從未做過,害怕跟害羞過程中,藉由體能和繩索攀高,獲得冒險體驗及心情上的滿足,還有單純的樂趣,並可以用不同的 視野跟高度來看世界。

第二單元

百發百中;繩乎其技

場地: 東海小棧旁森林

豆袋的拋擲是訓練攀樹技術一個重要的元素。學生在進行豆袋投擲的過程當中可以訓練專注力,身體的協調,恆毅力,挫折忍受度,以及達到目標之後的成就感。另外,在攀樹過程中藉由幾種特定的繩結,可以讓攀樹人員進行推進,下降,煞車等等操作。在練習打繩結的過程中可以訓練學生服從指令,專注,手眼協調,耐心,彼此合作,挫折忍受等等特性。學習打繩結不僅可以訓練學生具有一雙巧手,更可使他們在趣味的學習過程中建立許多好的態度。

第三單元

香草體驗及香草拓印DIY

場地: 東海小棧生態解說教室

 

各種不同種類的香草不僅可被使用在烹調及飲用上,更可製成精油作為各種用途。在本教學活動中,學員將實地接觸各種類型的香草,了解其特性及用途。並將實地體驗利用各種香草植物的天然色素,DIY創意葉拓及花拓,作出獨一無二的作品。

注意事項

  1. 本次活動於8月15日13:00分至17:00分成三個單元於三個場地同時進行,每個單元活動進行50分鐘,單元活動間各有10分鐘之休息及換場時間。
  2. 戶外場地蚊蟲較多,活動進行當天請學員及隊輔、老師穿著長褲,運動鞋,遮陽之帽子,並攜帶個人飲用水。事先請將小朋友分成三大組。

 

 

 

USR核心成員退思會

2020-08

第二期USR計畫「大肚山地方教育創生」於109年正式啟動,透過已穩定運作的「在地教育工作者社群」,東海與四箴國中、龍峰國小及瑞峰國小,共同設計「以在地為基的螺旋式課程」。此螺旋式課程乃配合108新課綱的「素養教育」,發展出連結生活情境與課程目標的創新課程,為缺乏文化刺激的大肚山兒少,尋求更多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首次舉辦的USR計畫核心成員退思會,目的是深化夥伴關係,並研擬進一步的合作事項。此行將深入討論螺旋式課程內容及國中小教師增能活動等議題,以研擬具體可行的作法,於109學年度開始執行。此外,將觀摩竹山的小鎮文創,瞭解在地青年如何透過社會創新行動,創造兼具經濟發展與社會正義的組織,同時亦建構年輕人得以自我實現的環境。

邀請一起在教育前線打拼的夥伴們,暫離繁忙的校務工作,來到充滿芬多精的自然環境中,進行一場彼此激勵、共創未來的學習之旅。

 

前往竹山鎮小鎮文創體驗半日活動(小鎮創生學講座、小鎮走訪、青創分享)

 

教育支持夥伴增能活動—情緒停看聽講座

2020-07

講座中帶領大家初步的認識情緒,了解情緒的成因及處理原則,學習如何在團體中快速察覺孩子的特質,營造出正向環境以提升孩子的參與度和學習力,最終讓團體順利的進行。

時間

活動內容

08:30-09:00

報到

09:00-10:50

情緒停看聽

創造正向環境,提升參與度和學習力(講題待定)

10:50-11:00

休息時間

11:00-12:00

案例討論與Q&A

12:00-12:30

用餐

 

 

第2屆大肚山在地職人博覽會

2019-11

11月12日早上,東海大學於四箴國中體育館,舉辦今年第二次的大肚山在地職人博覽會:「我來自大肚山」,邀請9位在地職人,以一日教師的身分,為四箴國中、龍峰國小與瑞峰國小的400餘名師生,分享他們的專業技藝與生命態度。這些從事皮影藝術、陶藝、金屬工藝、樂器演奏、輕黏土創作、黃銅飾品、咖啡沖煮、茶藝、手打烏龍麵等不同行業的職人,除了帶來多元有趣的體驗活動外,同時也分享個人的生命經驗,為缺乏文化刺激的國中小學生們,展現了能力發展與職涯探索的一些可行的途徑。

這個活動是由東海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大肚山兒少靑跨世代全人培力創能發展」所發起,四箴國中林瓊惠校長表示,很感謝東海大學USR計畫整合社區資源進到學校,本次活動非常成功地連結了社區與學校,活動當天學生們看見職人的專業精神、聽見他們的成長故事,也跟著職人們體驗手作的困難與樂趣。看見孩子們一張張發亮的臉、一雙雙好奇探索的眼睛,也看見職人們傾心傾力的付出、對學生正向的回饋,與願意再來的承諾。這個活動確實溫暖了社區職人與學校師生的心,也接起了彼此未曾連接過的關係線。

USR計畫主持人卓逸民教授表示,大肚山的三所國中小學都被列為教育優先區,因為學生家庭背景為中低收入、單親、隔代教養、親子年齡差距過大,以及新住民或原住民的比例偏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升學及就業的選擇,受到相當程度的影響。因此東海大學組織一個涵蓋生科、建築、設計、美術、教育、資訊、社工、歷史、哲學等系所的跨領域教師團隊,連結國中小學、非營利組織及在地友善企業,期待能帶動國中小學啟動教育創新。

 

 

 

 

 

 

第3次USR大肚山社區工作坊

2019-08

服務學習組/林立聖組長

108年8月28日,東海大學執行的USR計畫「大肚山兒少青跨世代全人培力創能發展計畫」,在龍井區的龍峰國小舉辦「大肚山社區工作坊」,邀請四箴國中、龍峰國小、瑞峰國小的教師,以及關心在地兒少的得勝者教育協會及里長辦公室等夥伴參與,約150人參與本活動。

這次社區工作坊是繼今年6月的校外觀摩研習之後的延續性行動,目的是捲動更多在地教育工作者的關注與投入,以期共同探索大肚山兒少教育議題及其可能解方。為此,我們邀請華南國小陳清圳校長擔任講員,分享這十餘年來,如何藉由與社區深度連結,將學校與社區視為整體課程的系統脈絡,採用體驗式的自主學習方式,讓學習有其實踐的過程,幫助學生從生活中理解知識、型塑人格態度,甚至能為社區注入新活力。

我們再次與四箴國中、龍峰國小、瑞峰國小、瑞井國小、磐頂教會、天恩社區關懷協會、樹和教育基金會、得勝者教育協會等夥伴單位合作,並邀請更多社區組織參加。期待我們能逐步形成一個跨世代、跨領域、跨目標的共學社群,進而啟動創新思維與合作行動,齊力為大肚山兒少尋求更多發展的可能性。

 

校外機構觀摩研習活動–華南國民小學

2019-06

6月25日舉辦聯合校外觀摩研習活動,帶領大肚山社區的四箴國中、龍峰國小、瑞峰國小及大肚山社區機構夥伴共25位,一同參訪彰化縣花壇鄉華南國民小學。雲林華南國小及樟湖國民中小學的陳清圳校長,長期投入偏鄉教育,藉由與社區深度連結,將學校與社區視為整體課程的系統脈絡,採用體驗式的自主學習方式,讓學習有其實踐的過程,幫助學生從生活中理解知識、型塑人格態度,甚至能為社區注入新活力。

這種課程創新模式,跳脫了以學校為中心的框架,讓處於文化不利地區的學校,不僅辦學有特色,亦有機會建構了學生學習、人才培育以及社區產業發展之間的緊密網絡,讓社區的經濟、文化和環境得以永續發展。因著本次校外觀摩研習活動延伸連結至大肚山上的社區自治組織,亦邀請華南社區發展協會進行座談分享,彼此相互交流激勵,共同探索學校與社區如何藉由資源整合與運作的過程。

台中教育大學跨校交流

2019-06

東海大學建築系再造四箴國中活力空間

2019-06

服務學習組/林立聖組長

東海大學推動的大學社會責任(USR)實踐計畫「大肚山兒少青跨世代全人培力創能發展」,於6月22、23兩天,由建築系彭康建老師帶領「建築構造」課的修課學生48人,在四箴國中的校門口穿堂、體育場旁、司令台旁等角落空間,親手完成5件作品。這些作品包括用紅磚砌成的矮牆,兼具休憩與景觀功能;也有改善既有動線的木造平台,使學生活動更加安全;此外,在校門口兩側穿堂的創意木造椅,將單調的空間改造成有利於學生互動的溫暖角落。
這次的角落空間改善方案是「對環境的省思」中所構思出來的概念,引導學生去發覺那些凌亂、單調甚至危險的角落,用「修復」的概念介入。大學生走入四箴國中校園,花時間去觀察、訪談、記錄、討論,找出問題,提出構想,反覆辯證,與學校溝通,研發工法,選擇材料與估價,然後親手作工完成作品。這個過程是跨領域的學習,學生要學習環境影響、了解國中教育環境、學生行為及校園管理等議題。
四箴國中顏慧萍校長非常肯定這次服務成果,她表示:「東海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花了很多時間在校園觀察空間使用狀況,以及師生的活動樣態後,小組團隊開始構思設計圖。當學生做提案簡報時,看到他們搬出精心製作的模型,闡述著對空間設計的理念,還要配合校方的意見去修正設計,真的很不容易。東海大學在大肚山上的亨德精神,又一次在四箴國中彰顯。」
這個結合專業課程的服務方案,不僅活化了四箴國中的校園空間,對東海建築系學生而言,也是一次難得的服務社區、驗證知識的學習機會。彭康健老師表示:「我們要改變大環境很難,但若從我們的角落做起,從小地方著手,很多的小地方加起來就是大面積了。透過這次的機會,同學們開始實踐他們所學的,並且親身動手完成,學習團隊精神以及與使用者溝通,填補了學院派最欠缺的動手與參與的一環。」

108/06/21-專業課程導入服務學習的挑戰與意義-李俐慧

2019-06

蔗廍里社區拜訪

2019-06

第1次大肚山在地職人博覽會

2019-05

服務學習組/林立聖組長

5月28日早上,在龍井區的四箴國中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活動,由東海大學USR計畫所發起的「大肚山在地職人博覽會」,邀請11位從事陶藝、木工、金工、樂器演奏、地瓜產銷、獅頭製作、輕黏土創作、黃銅飾品、咖啡沖煮、茶藝、花藝等行業的職人,以一日教師的身分,透過行動教室的體驗活動,為四箴國中、龍峰國小及瑞峰國小400餘名師生,分享他們的專業技藝與生命態度。
東海大學詹家昌副校長表示,大肚山這幾所國中小學都被列為教育優先區,學生家庭背景為中低收入、單親、隔代教養、親子年齡差距過大,以及新住民或原住民的比例偏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升學及就業的選擇,受到相當程度的影響。因此,東海大學主動發起USR計畫:「大肚山兒少青跨世代全人培力發展」,組織一個涵蓋生科、建築、設計、美術、教育、資訊、社工、歷史、哲學等系所的跨領域教師團隊14人,以專業服務學習課程或方案,連結國中小學、非營利組織及在地友善企業,共同推動計畫,期待能帶動國中小學啟動教育創新。
職人們為國中小學生設計的體驗活動相當多元有趣,例如陶藝職人讓學生體驗機器拉坯的樂趣,金工職人教導學生親手打造簡單的飾品,茶藝職人帶領學生識茶與泡茶,傳統台灣獅頭工藝保存職人則教導學生如何運用「黃紅黑青白」五個傳統顏色彩繪獅頭。職人們除了提供體驗活動外,也有機會與學生分享人生經驗,例如輕黏土職人勉勵學生要勇敢追夢,咖啡職人告訴學生要在細節中找到突破與創新的機會。
USR計畫主持人卓逸民教授表示:「這次活動主題:我來自大肚山,是想藉此傳達大肚山有很多值得我們珍惜與自豪的地方,例如在地職人就是很寶貴的資源。這些職人雖然來自不同行業,但是卻有一些共同點,例如他們都十分熱愛工作,專注把產品或服務做到完美。透過這一場博覽會,在地職人對缺乏文化刺激的大肚山兒少,展現了職涯發展的一些可行途徑。」
四箴國中顏慧萍校長也分享了她對於這個活動的看法:「東海大學USR計畫整合了社區的力量進入國中小學,不僅強化學校的資源網絡,而且激發了學校的教學創新能量。過去幾個月,東海與三所國中小學一起探索職人融入教育現場的意義與可行作法,這次博覽會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希望未來能給予學生更多能力與興趣試探的空間,幫助他們有更好的學習成效。」

108/05/24-老王賣瓜哲學-姜自強

2019-05

108/05/10-USR中的夥伴關係-林立聖

2019-05

108/04/26-"學哲學"到"做哲學"-姜文斌

2019-04

108/04/12-USR對於教育現場的影響-顏慧萍

2019-04

建築系-四箴國中仿生社團 無人機競賽

2019-01

108/1/4-街道互動體驗設計-羅際鋐

2019-01

第2次USR大肚山社區工作坊

2018-12

USR「大肚山兒少青跨世代全人培力創能發展計畫」於107年12月底舉辦的第二次社區工作坊,東海大學、四箴國中、龍峰國小及瑞峰國小的教師,以及關心在地兒少的天恩社區關懷協會、磐頂教會、得勝者教育協會等夥伴,與幾位在地職人進行跨界對話,探索在地職人融入國中小學教育現場的意義與可行作法。

本次工作坊運用世界咖啡館的方式進行,以隨機、輪桌的方式,建立3-5人的小型對話機制,在輕鬆的氛圍中真誠對話,分享共同知識,進而產生團體智慧,發現新的行動契機。討論議題有三,探討社區資源、在地職人與學校合作的價值與方式。

最後由各組分享在地職人進到國中小學校園的可行作法,包括教師與職人協同教學,或共同發展創新課程,亦可協助社團課程及學生營隊活動。此外,藉由引領學生對職人專業及產業的認識,可促使學生更認識社區,並進行職業試探。而從學校端外展到職人端的可行作法,可透過實地參訪、操作/體驗,幫助學生深化課堂的學習,甚至有機會透過拜師學藝的方式,探索未來的職業發展。

 

校外機構觀摩研習活動–桃子腳國民中小學

2018-12

服務學習組/林立聖 組長

大肚山兒少青跨世代全人培力創能發展計畫團隊,於12月6日舉辦聯合校外觀摩研習活動,帶領大肚山社區的四箴國中、龍峰國小、瑞峰國小及天恩社區關懷協會共22位夥伴,一同參訪新北市立桃子腳國民中小學,了解國中小學在既有的體制下,如何透過專業教師社群、行政支援系統、社區資源運用等不同面向的革新,帶動課程發展與教學創新。
由於東海大學比鄰的大肚山社區,區域內的三所國中小學因學習弱勢學生比例偏高,被列為教育優先區;文化不利的社會環境及家庭條件,也影響學生的升學與就業選擇。因此,由服務學習組所推動的USR計畫,積極鏈結社區各類資源,以強化國中小學的資源網絡,並以大學的高度,為教育現場注入更多創新思維與能量,期待能為大肚山兒少尋求更多學習與發展的機會。
桃子腳國中小位於新北市樹林區,遊覽車抵達學校時,一行人無不被眼前這美麗的校園
及環境所吸引,學校建築以極簡的灰色清水模為主體設計,沒有圍牆的寬闊校園、綠意盎然的生態池,被譽為「美得像一間美術館、博物館」。校園四周沒有圍牆,桃子腳校長-周仁尹笑稱四周的社區大廈就是學校的圍牆,這也呼應了桃子腳所推動「校園夢想家」之班級經營模式,導入社區總體營造理念,創造班級明確經營目標,有效整合親師生力量與資源,帶動班級優質成長,給學生學習與實踐轉化知識的場域。

觀摩的第一個行程是由周仁尹校長介紹桃子腳的校名由來、校務發展,校長簡報後由研發組楊淑敏組長帶領參觀校園。結束校園參觀由教務處蔡宜芳主任介紹教師社群的運作機制,以及各類創意研習活動及創意課程等。聽完專業教師社群的操作經驗後,桃子腳特別安排觀課行程,分別是國中國文、理化及國小的音樂課,USR團隊人員分3組觀摩學習,瞭解桃子腳如何透過科技、創新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觀課結束後,三位任課教師也參與了綜合座談,與觀課老師進行更深入的交流。

最後,所有與會者進行觀摩心得討論,分享各校的課程發展,以及可參考學習之處。本次校外觀摩是第二次舉辦,USR團隊不斷與大肚山在地教育工作者共學,持續探索教育創新的各種可能性,為大肚山兒少尋求更多發展的可能性。

第1次USR大肚山社區工作坊

2018-08

–「共感-共學-共創」跨域社群系列活動

8月27日一早,龍峰國小的大禮堂聚集了近130人,來自東海大學、四箴國中、龍峰國小與瑞峰國小的教師,以及天恩社區關懷協會、得勝者教育協會的夥伴齊聚一堂,藉由甘樂文創林峻丞執行長的分享,一起探究文化不利地區的兒少教育議題及其可能解方。

在整整兩個小時的分享中,林執行長不斷強調經驗式學習對於弱勢學生的重要性,可啟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從中培養孩子自主、承擔責任、溝通協調等多元能力。同時,他也分享如何建構一個完整的社區關懷系統,對於弱勢兒少發展、在地產業永續,具有重大意義與價值。參與的教師及夥伴從不同的面相,提出自己在教學現場所面臨到的問題及困難,相互激盪應對方案,彼此給予回饋及建議,讓社區的教育需求能藉由這樣的跨域互動,持續地活絡需求及活化教育思維。

本次社區工作坊是繼4月份的校外觀摩研習活動、6月份的好厝邊座談會之後的延續性行動,目的是能捲動更多在地教育工作者的關注與投入,以期共同探索大肚山兒少教育議題,建立一個跨世代、跨領域、跨目標的共學社群,進而啟動創新思維與合作行動,齊力為大肚山兒少尋求更多發展的可能性,USR團隊將持續規劃這樣共同激勵及創意的跨域社群系列活動。

 

第4次東海好厝邊座談會

2018-06

服務學習組 / 林立聖組長

本校USR計畫之「大肚山兒少青跨世代全人培力創能發展計畫」,於6月6日下午假磐頂教會,舉辦東海好厝邊座談會,邀請本校教師團隊,以及四箴國中、龍峰國小、瑞峰國小、磐頂教會、天恩社區關懷協會、得勝者教育協會、樹和教育基金會等社區夥伴共20人與會。
「大肚山兒少青跨世代全人培力創能發展計畫」,是由勞作教育處服務學習組於今年所推動,實踐場域為本校西側的大肚山社區。大肚山社區內的四箴國中、龍峰國小及瑞峰國小因學習弱勢族群學生比例偏高,同被列為教育優先區;而文化不利的社會環境及家庭條件,也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及升學與就業的選擇。為此服務學習組組織了涵蓋建築、設計、景觀、美術、教育、資訊、社工、歷史、哲學等系所的跨領域教師團隊,以專業服務學習課程為基底,連結大肚山社區非營利組織與在地友善企業,藉由「教育激能」、「社區展能」、「在地創能」三個子計畫的交互作用,啟動以國小生(兒童)、國中生(少年)及大學生(青年)之全人教育為主體的「大肚山兒少青跨世代全人培力創能發展」願景工程。

計畫執行初期,為強化本校教師與在地教育工作者之間的互動關係,促使形成一個跨世代、跨領域、跨目標的共學社群,於4月底先行舉辦校外觀摩研習活動,邀請計畫參與教師與在地教育工作者,一同參訪甘樂文創及众社會企業。本次座談會除說明USR計畫內容外,並延續校外觀摩活動的觀察結果,邀請更多東海教師與在地教育工作者參與討論。座談會討論焦點是回歸兒少的發展需求及社區的文化脈絡,繼續探討如何透過彼此連結合作,以及外部資源(如在地產業)的協助,為大肚山兒少創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支持系統,以至於有機會為他們創造更多發展機會,甚至得以帶動地方創生。

參與座談會的夥伴提出許多可行的作法,例如目前東海教師所設計的體驗式實用課程可以設計成國中的跨領域核心素養課程、經由東海協助以提升國中小教師與學生對地區文化脈絡及需求的了解、進行在地資源盤點與合作、結合社區中的各種不同功能的組織展開合作等。
由大學教師群與在地教育工作者,所共同組成的共學互助社群,未來將有更密切的互動與合作。從教育的破框思維出發,以主題式、探討性、實踐性的概念,發展可運用在大肚山兒少的教材與教學方法,同時建立兒少青跨世代共學的機會與環境,促成多元文化間的相互激勵與交流,藉由跨界跨世代的教育推廣、教育翻轉、教育創生,培育大肚山區域發展所需在地青年人才。

校外機構觀摩研習活動–甘樂文創

2018-05

劉采薇 / 服務學習組專任助理

       為建立永續服務大肚山社區的模式,以長期推動兒少青跨世代全人培力創能的社區發展工程,於5月26、27日安排一場校外觀摩研習活動,參訪甘樂文創、众社會企業兩家社會企業;藉由與創辦人座談、體驗活動,以及討論會議,瞭解如何透過社會創新行動,創造兼具在地經濟發展與實踐社會正義的組織,同時亦建構年輕人得以自我實現的環境。這次活動除了邀請USR計畫教師參與外,亦邀請本計畫的協力單位夥伴參與,包括四箴國中、龍峰國小與瑞峰國小老師,以及天恩社區關懷協會幹部,進行一次跨世代、跨領域、跨目標的共學之旅。

     「甘樂文創」位於新北市三峽區,由土生土長的三峽青年林峻丞在2006年所創辦,以商業模式投入高關懷學童的陪伴、在地關懷行動,以及營造社區聚落文化等工作。林執行長更於2015年成立「小草書屋」,成為弱勢陪伴基地,給予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關懷與引導,幫助他們茁壯。2018年,「青草職能學苑」啟用,透過工藝職人工作坊、職能種子培訓班、公益店舖和青年旅社,幫助不想繼續升學的國中生找回成長的力量。

     「众社會企業」由交通大學林崇偉老師所創辦,因看見行動不便者在日常生活及休閒生活上的需求,故與團隊致力於創造各種無障礙資訊和智慧引導服務,透過行動不便者們親自走訪各個友善環境設施,提出適用性及可能的改善的建議,希望為所有行動不便的朋友和家人創造一個方便幸福的生活環境;甚至從基本的食衣住行到規劃一系列的小旅行,連結在地農、商家,建立一互助資源網絡。讓行動不便者能夠在日常生活及休閒規畫擁有更完善的資源及同等地社會互動關係。

      透過本次機構觀摩活動,除了進一步強化本校USR教師團隊與協力夥伴之間的關係,也藉由瞭解社會企業的運作模式,幫助我們持續探索如何透過彼此連結合作,以及外部資源(如在地產業)的協助,為大肚山兒少創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支持系統,以至於有機會為他們創造更多發展機會。

 

循路 思義 記大肚山社區踏查

2018-04

劉采薇 / 服務學習組專任助理

       4月13日,陽光灑落在紅土的步道,引領USR計畫的教師團隊展開探索大肚山社區之旅。第一站來到四箴國中,與USR計畫的重要合作夥伴:四箴國中、龍峰國小及瑞峰國小的老師們座談,以瞭解社區孩童的學習生活實況和困境,幫助教師規劃符合需求的課程,並讓社區的教育資源能夠更加多元化。

        第二站由瑞井社區發展協會的幹部帶領我們穿梭於巷弄間,花紅柳綠為我們開路,印入眼簾的是各式三合院的紅磚建築,彷彿進入到另一個時代的世外桃源地,這段路程猶如翻閱著歷史的筆記。參訪完瑞井後,便驅車來到南寮里活動中心,與社區長者共進午餐。長者們對於我們的到訪,展現出滿滿的熱情,並為我們介紹每道佳餚,那樣的家鄉味彷彿就是社區溫暖的味道。飯後由南寮社區發展協會張永河總幹事,用親切樸實的口吻,為我們介紹南寮的歷史及發展,並分享本校社會系亨德教授為社區解決水源匱乏的義舉,幫助我們更能瞭解東海大學與社區間密切的關係。

        這趟社區踏查行程對於USR計畫團隊而言,除了有助於瞭解大肚山社區及兒少教育議題外,並有機會與國中小老師建立關係,對於計劃的規劃與執行有莫大幫助。是一趟充實豐富、令人愉悅的踏查之旅。

 

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大肚山兒少青跨世代全人培力創能發展」

2018-04

第3次東海好厝邊座談會

2017-05

第2次東海好厝邊座談會

2016-10

第1次東海好厝邊座談會

2016-05

推動「亨德精神再現 活化大肚山社區」計畫

2015-04

印製大肚山套卡

2015-02

服務學習組編印一套能表現出大肚山特色的「鄉土教學輔助教材」,供國小三、四年級社會領域教師使用。此輔助教材以一式12張的手繪圖套卡呈現,可豐富教師的授課方式與內容,以激發小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的興趣,進而培養出對於家鄉土地的情感與認同。

12個主題涵蓋自然景觀、生活環境、歷史人文等領域,包括:(1)被紅土覆蓋的大肚臺地;(2)消失的巴布拉族、(3)先民拓墾生活不易、(4)山頂四庄之瑞井、(5)山頂四庄之蔗廍、(6)山頂四庄之南寮、(7)山頂四庄之新庄、(8)維繫先民生命的水堀、(9)冬暖夏涼的土埆厝、(10)臺灣原生種百合、(11)熱心助人的亨德教授、(12)愛是永不止息。

服務學習組成立

2014-08

2014年8月,服務學習組成立,隸屬於勞作教育處。

服務學習組從深耕大肚山社區開始,邀請許多老師與社區夥伴合作,推動各類型專業服務學習課程。隨著與社區的互動持續加深加廣,就越感受社區對東海的殷切期盼,於是服務學習組扮演起資源整合者的角色。

龍峰國小角落空間再造

2014-04

2014年4月10日(星期四)上午,臺中市龍井區龍峰國小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完工典禮」,由東海大學創意暨藝術學院羅時瑋院長及龍峰國小吳長益校長共同主持,邀請兩校師生及社區居民一起見證龍峰國小空間修建的成果。
看不見的空間--龍峰國小空間修建計畫是由東海大學建築系彭康健老師與四位建築設計實作課老師(吳忠寛、賴人碩、陳瑞笛、王志仁),配合該校勞作教育處的服務學習方案,帶領50位學生至龍峰國小進行環境空間整修。學生分成12組,在5位老師的指導下,築構他們經過詳細觀察與分析後所選擇的場域並親手施工的實質作品,其中包括了下課等待父母的遊戲空間、可以傳聲的彩色管子等,作品有趣多元,並充分融合在校園環境中。
召集人彭康健老師表示,空間修建計畫是「對環境的省思」中所構思出來的概念,如何去挖掘出那些幾乎是平常不會注意到的角落,用「修復」的概念介入,也許是溜滑梯的下方或是一道灰色的水泥牆,大學生必須走進校園,花時間去觀察、訪談、記錄、討論,找出問題,提出構想,反覆辯證,與學校溝通,研發工法,選擇材料與估價,然後親手作工完成作品,這過程是跨領域的學習,學生要學習環境影響、了解國小教育、小學生行為及校園管理等。
參與計畫的學生約有7週時間,第1週為觀察期,包括基地及個案分析並提出可能地點;第2週為討論期,確定選擇地點,提出可行方案、向學校簡報施作位置;第3-4週為設計期,同學完成圖說與模型、並考慮材料與工法、備料與預作、向學校公告所有的設計;第5-7週為施工期,因配合小學上課,施工時間只能在下午4點過後,以及星期六日。所以在週末,同學們都通宵達旦在工作,有不少龍峰國小的學童在週末過來幫忙,附近家長也來關心,給大學生打氣。
龍峰國小吳長益校長全程參與整個過程,他說:「接觸到這個合作方案時,起初抱著這群大孩子會搞出什麼名堂的疑惑,到一步步看著他們在教授的指導下,開始默默在校園每個角落觀察構思,小組間討論激盪。在各組簡報時,看到他們搬出精心設計的模型,闡述著對空間設計的理念,還要面對教授的質問與我們校方站在學校教育經營的挑剔,真的要對這群大孩子們說聲辛苦了,當一個建築師真不容易。可是這就是一種學習,也是要讓年輕人去學習克服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施作過程中看到他們挑燈夜戰、犧牲假日休息時間不停的趕工。有時放學後有國小的小學生好奇著圍過來看看這些大哥哥大姊姊在忙什麼,他們也讓這些小幫手刷刷油漆,真是一幅溫馨有趣的畫面。東海大學在大肚山上的亨德精神,重現在我們龍峰國小,我們也感謝東海的勞作教育為社會培育大學生的服務熱忱;龍峰國小因建築系的空間改造呈現美麗的新風貌,東海大學遇到龍峰國小真是一場美麗的邂逅!」
對於東海建築系學生而言,這次計畫以專業性知識學習為焦點,結合服務學習的規劃,讓學生經由服務學習的過程,不僅達到專業知識的進深學習效果,也同時滿足龍峰國小的需求。彭老師表示:「我們要改變大環境很難,但若從我們的角落做起,從小地方著手,很多的小地方加起來就是大面積了。透過這次的機會,同學們開始實踐他們所學的,並且親身動手完成,學習團隊精神以及與使用者溝通,填補了學院派最欠缺的動手與參與的一環。」

 

亨德老師與大肚山

1955-10

民國49年,由農復會轉到東海大學社會系任教的亨德教授(James Hunter),有一天在校門口看到數部牛車到筏子溪取水,覺得很奇怪,於是跟隨到山上的新庄村,才親眼看到學校鄰近的村落,生活竟然這麼艱苦,環境髒亂,蚊蠅叢生,而困苦的根源就是水源極度匱乏。又有一次他在當地作田野調查時,喝了當地人的茶水,發覺味道苦澀,一問才知是加了明礬所致。以後他又親自體會到枯水期時,村民大排長龍等候取水所花的時間與體力。於是亨德教授就向學生說明「一所大學假如對它四周的社會和環境毫不關心的話,這所大學變將失去它存在的價值。」因此他成立「大肚山頂村落生活改善委員會」,這個組織與工作營委員會結合,在組織成立的那年,就開始對山頂各村落提供社區服務。

亨德教授利用假日帶領學生,在山頂各村莊築水溝,整理環境,清除垃圾,晚間還放映電影,教育衛生常識。最初居民還抱著好奇、懷疑的態度,但日子一久,村民逐漸接受與配合。亨德教授退休後,還拿出他的全部退休金60萬,加上當地每戶人家的配合款,村民與東海學生合力在大肚山西邊山下鑿井,深度80公尺,口徑2公尺,稱「龍井一號井」,用抽水機打水上山,每日出水量800公噸,在民國52年4月完成自來水通水工程,那時候台中地區除了豐原和台中市外,沒有其他地方有自來水供應。今日匯集上萬居民的東海別墅區,也到民國72年才有自來水供應,比大肚山居民晚了近20年。

民國88年1月,大肚山居民舉行「亨德公園」預定地整地及感恩晚會活動,5月1日「亨德紀念公園」落成啟用。亨德教授的家屬從遙遠的家鄉--美國伊利諾州趕來台灣參加儀式,並拜訪與亨德教授同是康乃爾大學校友的李登輝總統,李總統並透露亨德博士是他在農復會任職時的上司,且出國前亨德夫人還曾是他的英文家庭教師。

亨德博士退休時68歲,34年在台服務,畢其半生精華在這塊異國土地上教育並照顧社區的居民,這段異國恩情,足為世人典範。作家司馬中原先生以其義舉寫了一本書《啼明鳥》,並將該書的版權及版稅捐給東海大學圖書館,讓亨德教授的精神源遠流長。